五时判教

智顗大师是天台宗旳始创人,他在《法华玄义》提出五时判教的理论。他把佛陀所说过的法,分为五个阶段,名为「五时」。

智顗大师是天台宗旳始创人,他在《法华玄义》提出五时判教的理论。他把佛陀所说过的法,分为五个阶段,名为「五时」。第一个是华严时,佛于初成道三七日间说《华严经》;鹿苑时(阿含时),佛于鹿野苑等地,十二年间说小乘阿含经;方等时,广说各种法门,斥责对小乘佛法之执着,并赞大乘佛法;般若时,专说般若经,淘汰大小佛法之情执;法华涅槃时,会三乘归一乘,更于入涅槃前说《涅槃经》。

华严时

第一时是「华严」。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并悟道成佛。他用头二十一天,在寂灭道场,现毘卢遮那法身,为金刚藏、功德林、法慧等菩萨,以及天龙八部及大根性的凡夫众生等,宣说《大方广佛华严经》。其内容主要是说出佛陀悟道和果位上的境界,是对法身大士说的。「华严时」的《普贤菩萨行愿品》和《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也是较多人认识的经典。因为《华严经》的道理实在太深奥,层次太高,当时在座的小乘弟子,无法了解。

阿含时

第二时是「阿含」。因为《华严经》不易理解,佛陀决定转变他的教导方式。首先他以先宣扬《阿含经》,使弟子透过观察世间之苦,追寻其苦因,继而修道,断苦而証灭,解脱人生的苦恼。当中具代表性的教义有六因五果,破九十六种外道邪见,断三界之元及四禅八定,以及只有佛教独有的第九定,「灭尽定」。在十二年间,很多小乘修行者,为欲涅槃,急着脱离生死,虽然成功转凡入圣,并证得阿罗汉的无生之果,但变得自顾自己,执着保持现有果位 ,而不肯发心渡人,因此佛教有断灭的危险,于是出现「方等时」的说法。

方等时

第三时是「方等」。经过「阿含时」,佛陀见闻法的人,都信心坚定,于是决定把大乘经典和小乘经典,一起并说。其目的是要修行者离小乘并走向大乘,从罗汉果位更进一步学习大乘菩萨法门。「方等时」是小乘刚要走向大乘的一个初门,通到前边的「阿含」,又通到后边的「般若」。在八年内,佛陀说了《大宝集经》、《维摩诘所说经》、《大方等大集经》、《愣伽经》、《大佛顶首愣严经》、《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金光明经》、《大方等陀罗尼经》、《文殊师利所说不思议佛境界经》、《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地藏菩萨本愿经》、《佛说阿弥陀经》以及淨土诸经。大众虽然明白不该滞留在小乘的果位上,而要进一步学习大乘法门,但在他们的思想深处,还是存有对佛法的执着。这是修习大乘法门的最大障碍,因此出现了「般若时」的说法。

般若时

第四时是「般若」。佛陀用二十二年来讲述空的义理,开示大乘佛法和小乘佛法并无差别,更不该执着法的方式,因为所有佛法,都是为帮助众生找回自己原有的佛性,并无高低上下之分。这是由罗汉转入菩萨乘,所必需经过的一个重要阶段。佛陀分别在王舍城之「灵鹫山」和舍卫城的「祇树给孤独园」等处,说出三部主要谈空性的佛教经典,如《大般若波罗蜜多经》、《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等,广开多种法门,并融通大小两乘之教,充份发挥大乘之妙理。般若有如空中智慧的水,洗去修行者在「方等时」,对大乘小乘佛法的执着,而更接近一乘圆教之果位。

法华涅槃时

第五时是「法华、涅槃」。修行者经过「般若时」的启发,佛陀便利用他最后八年时间,强调一切佛法,都是一体,圆融无碍。因为众生的理解力和业障各有不同,佛陀才会根据众生不同的根性,採取方便灵活的说法,使他们容易接受和明白,所以在转法轮的四十九年中,才有了「佛教三乘」之分: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把一佛乘「分说为三」 。事实上,《妙法莲华经》中的道理,与之前四个时期所说过的佛法,都是相通的。

《妙法莲华经》的重点就是要「会三归一」,就是把从前所教过的佛法全都归立于「一乘法」。依「一乘」的平等原则,所有众生都可以成佛,因为「乘」就如羊车、鹿车、牛车,都是为了载众生出离三界六道的火宅。有些车可能跑得比较快,也有些车走得较慢,但重点不是在于车的类型,而是在于所有车都是为了帮助众生离开火宅而存在。这是佛陀在第五时所要带出的重要思想,而且把佛法归立于一,可避免未来因佛法之争而做成佛教分裂。

在佛陀八十岁时,临入灭前一天,他在拘尸那罗城外,跋提河附近的娑罗双树下,把从前所说过的佛法综合成两大点。第一点是要「扶律」:持戒和守律。第二点是「谈常」:「常」就是指一切众生皆有常住佛性,是无有变易的真理。这就是《涅槃经》,也是佛陀最后开示。因为内容跟《法华经》相似,故此经也被列在第五时。

五时判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