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又称为《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为《心经》,是讲述大乘佛教的「空性」和「般若」思想的经典,也是大品般若及小品般若的实相教理,是佛教中最为精简,而内容又极为丰富的一部经文。它和《金刚经》一样,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影响极大。

「摩诃」是梵文,意思为「大」,心量是无边无际的广大。「般若」,是智慧的意思。「波罗蜜」,意思为到达彼岸。「多」,是「定」的意思。「经」,是径的同音字。因此,《心经》是「定心之径路」,利用伟大的智慧到达彼岸。玄奘法师所译的《心经》只有二百六十字,但短而精简,是属于《大品般若经》中六百卷中的其中一卷。

《般若经》的内容以空性为主,透过对空性的了解,断除「烦恼障」,从而得到小乘的涅槃,即声闻及独觉的修行果位。加上福德积聚,渐渐圆满,能彻底断除「所知障」而获得大乘的涅槃,即无上的菩提果位。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即是《大般若经》的精髓,也是全部般若的精义,由浅入深,故称为《心经》。

释迦牟尼佛说《心经》的由来,是当他在王舍城的灵鹫山时,观自在菩萨刚好正在观修般若波罗蜜多,专注思维,而照见「五蕴」和「自性」皆是「空」。《心经》其实是舍利子与观自在菩萨有关诸法和空相的对答。

《心经》曾有过七个汉文译本,较为普及的是唐朝玄奘所译的版本。「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这一句话经常出现在佛经中,而每个字都有意思。

「唐」是中国一个朝代。「三藏」,就是经藏、律藏、论藏。「经」是所有佛教经典,「律」是戒律,「论」是论议。「三藏法师」名叫玄奘。「法师」也可以说是「以法为师」,以佛法作为师父,或以佛法来布施于人。「奉诏译」,就是奉皇帝的命令,将这部经典从印度文翻译成中文。

佛陀经常提到「般若」的重要性,更譬喻「般若」为佛母,能生一切佛法。因此每一间佛教寺庙,在早课和晚课时,都必需持诵《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