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菩薩
文殊菩薩,又稱文殊師利菩薩、曼殊室利菩薩,亦稱妙吉祥菩薩,佛教四大菩薩之一,釋迦牟尼佛的左脅侍菩薩,代表智慧。因德才超群,居菩薩之首,故稱法王子或是大智文殊師利菩薩。
文殊菩薩,於無數阿僧祇劫前早已是佛,空寂世界的『大身如來』及平等世界的『龍種上如來』。在然燈古佛的將成佛時,倒駕慈航為『妙光菩薩』,為燃燈佛說法。釋迦摩尼佛成佛時,倒駕慈航為『文殊菩薩』幫釋迦摩尼佛說大乘經典。釋迦摩尼佛涅槃後,「於此贍部洲東北方,有國名大振那,其國中有山號曰五頂。文殊師利童子遊行居止,為諸衆生於中說法。」,據說就是現今中國五台山。未來文殊師利還要在無垢世界成佛,號『普現如來』。
文殊菩薩指導的弟子很多也已成佛,所以經中常稱祂為佛母、諸佛之師。但為方便教化,利益衆生,現乃倒駕慈航,化作菩薩,一方面協助釋迦牟尼佛弘法利生,一方面與普賢、觀音、地藏等諸大菩薩普度衆生。
山西省五臺縣境內的五台山(又名清涼山)被公認為文殊菩薩道場,並雄踞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首。 五臺山由東西南北中五大高峰組成,據說代表着文殊菩薩的五種智慧:大圓鏡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成所作智、法界體性智;又可以代表五方佛本的種性:東方阿閦佛、西方阿彌陀佛、南方寶生佛、北方不空成就佛、中央毗盧遮那佛。
文殊菩薩形像,一般為天衣天冠,頂結五髻,表佛五智,手持寶劍,象徵以智慧劍斬煩惱結;或手持如意,象徵智慧成就;駕乘獅子,表示威嚴猛厲、所向披靡、無堅不摧、戰無不勝。
文殊菩薩五字真言「阿囉跛者娜」,拉丁字母轉寫梵文為 A Ra Pa Ca Na,近似拼音為 ē bō zhě nē(婀 呵啦 波 者 呢)。
持誦《文殊五字咒》的主要功德,據佛經記載為:罪障消滅,獲無盡辯才,所求世間、出世間事悉得成就,也令衆生得智慧成就。
文殊菩薩,不但以無上智慧,輔助釋尊,演說大乘妙法,廣度衆生,甚至為成熟衆生,不惜驚世駭俗,持劍逼害於佛。大寶積經第一百零五卷中說,當時會衆中,有五百菩薩,已得四禪,成就五通,由宿命通,得知自己往昔生中,曾作殺父殺母,殺阿羅漢,毀佛塔寺,破和合僧等罪,心生憂悔,分別罪相,無時或忘。故於甚深法忍,不能證入。
文殊菩薩,為成熟五百菩薩,令止分別心,得悟無生法忍。於是即從座起,整衣袒肩,手執利劍,直趣世尊,欲行逆害。佛告文殊:「汝住汝住,不應造逆,勿得害我……。」佛因而說諸法如幻,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諸相虛妄,但由內心分別執著,見有諸相。時五百菩薩聞法,觀察諸法如幻,是故於中,無人得罪,無罪可得,誰為殺者,而復遭殃,因知宿罪如幻,而證入無生法忍。歡善踴躍,說偈讚曰:「文殊大智人,深達法源底,自手握利劍,馳逼如來身,如佛劍亦爾,一相無有二,無相無所生,是中云何殺。」可見文殊菩薩,成就衆生的權巧方便。非大智大慧,焉能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