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又稱為《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簡稱為《心經》,是講述大乘佛教的「空性」和「般若」思想的經典,也是大品般若及小品般若的實相教理,是佛教中最為精簡,而內容又極為豐富的一部經文。它和《金剛經》一樣,在社會上廣泛流傳,影響極大。

「摩訶」是梵文,意思為「大」,心量是無邊無際的廣大。「般若」,是智慧的意思。「波羅蜜」,意思為到達彼岸。「多」,是「定」的意思。「經」,是徑的同音字。因此,《心經》是「定心之徑路」,利用偉大的智慧到達彼岸。玄奘法師所譯的《心經》只有二百六十字,但短而精簡,是屬於《大品般若經》中六百卷中的其中一卷。

《般若經》的內容以空性為主,透過對空性的了解,斷除「煩惱障」,從而得到小乘的涅槃,即聲聞及獨覺的修行果位。加上福德積聚,漸漸圓滿,能徹底斷除「所知障」而獲得大乘的涅槃,即無上的菩提果位。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即是《大般若經》的精髓,也是全部般若的精義,由淺入深,故稱為《心經》。

釋迦牟尼佛說《心經》的由來,是當他在王舍城的靈鷲山時,觀自在菩薩剛好正在觀修般若波羅蜜多,專注思維,而照見「五蘊」和「自性」皆是「空」。《心經》其實是舍利子與觀自在菩薩有關諸法和空相的對答。

《心經》曾有過七個漢文譯本,較為普及的是唐朝玄奘所譯的版本。「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這一句話經常出現在佛經中,而每個字都有意思。

「唐」是中國一個朝代。「三藏」,就是經藏、律藏、論藏。「經」是所有佛教經典,「律」是戒律,「論」是論議。「三藏法師」名叫玄奘。「法師」也可以說是「以法為師」,以佛法作為師父,或以佛法來布施於人。「奉詔譯」,就是奉皇帝的命令,將這部經典從印度文翻譯成中文。

佛陀經常提到「般若」的重要性,更譬喻「般若」為佛母,能生一切佛法。因此每一間佛教寺廟,在早課和晚課時,都必需持誦《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