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王菩薩
地藏王菩薩,梵語即是ksitigarbha,譯為地藏。據《地藏十輪經》講,由於此菩薩“安忍不動如大地,靜慮深密如秘藏”,所以稱為地藏。
地即土地,具有七義:
(一)能生義,土地能生一切生物、植物,喻菩薩能生一切善法。
(二)能攝義,土地能攝一切生物,令安住自然界中。喻菩薩能攝取一切善法於大覺心中。
(三)能載義,土地能負載一切礦、植、動物,喻菩薩能負載一切苦難衆生到清涼彼岸。
(四)能藏義,土地能含藏一切礦物,喻菩薩能含藏一切妙法。
(五)能持義,土地能持一切萬物,令其生長,喻菩薩能總持一切妙善,使其增長。
(六)能依義,土地為一切萬物所依,喻菩薩能為一切衆生所依。
(七)堅牢不動義,土地堅實不可移動,喻菩薩的菩提妙心,堅如金剛,不可破壞。
藏者,具有秘密包容含育等義。指地藏菩薩處於甚深靜慮之中,能夠含育化導一切衆生。藏也可以代表蘊藏許多金銀財寶,則能濟諸貧乏,利益人寰。喻菩薩具有如來三德秘藏,無量妙法,則能救脫無數衆生,咸登覺岸。
地藏菩薩提倡孝道,重視超度救濟父母。當然更為重要的,是父母還健在的時候,作子女的要竭盡孝道。對父母除衣食供養,老病侍奉外,最根本的是勸說父母,尊敬三寶,深信因果,止惡行善,具足正見。中國人特重孝道,其慎終追遠的精神,與地藏法門有所吻合。所以地藏菩薩在中國,受到人們普遍的尊敬,不無道理。七月十五日的盂蘭盆法會,七月三十日的地藏法會,在中國各地廣泛流行的原因,是地藏法門與中國孝道結合得很好。
如果衆生至心誦念地藏菩薩聖號,可以解除一切苦厄,使地獄相,隱而不現。對已墮地獄的,令其離獄。對末墮地獄的,教導他們護持善根,永遠不造墮地獄的惡業。
在《十輪經》卷三,介紹有四類十一種罪,能使人墮入無間地獄。
(一)五無間罪:①殺父,②殺母,③殺阿羅漢,④出佛身血,⑤破和合僧。
(二)造五無間四根本罪:①殺、②盜、③淫、④妄語。
(三)謗正法。
(四)疑三寶。
地藏菩薩要人們認清什麼是善,什麼是惡,才能避惡趨善,不造惡業,免墮地獄。
根據《地藏菩薩本願經》,地藏菩薩昔於忉利天宮,受釋迦世尊囑咐,於釋迦寂滅以后,未來佛彌勒未生之前,在這個過渡時期中,娑婆世界衆生由地藏菩薩度化,對那些尚在惡趣受大苦的衆生,要特別關心,令其改邪歸正,離苦得樂。至彌勒佛出世時,使娑婆世界一切衆生,皆得解脫。
地藏菩薩形象,一般為頭戴寶冠、身披天衣、瓔珞裝飾的天人相,或是多為光頭或是頭戴毗盧冠,身披袈裟的出家僧人之相,一手持錫杖,一手持蓮花,或是手持幡幢、寶珠等。顯示出家僧人相是為了讓衆生知道一股可使衆生離開五濁惡世的清流,能深信因果,歸依三寶。地藏菩薩像還有一頭形似獅子的坐騎,名曰:“諦聽”或“善聽”。
唐代的中國佛教,如日中天,吸引了一些日本、新羅、高麗、百濟等國的僧人來華求法。新羅王子金喬覺,相貌奇特,頂骨聳出特高。臂力甚大,可敵十人。為人心地慈善,穎悟異常。喬覺二十四歲時,出家剃髮為僧,地藏比丘(喬覺)出家后,即攜白犬善聽航海來華,至安徽省池州府青陽縣九華山。見山峰狀如蓮花、峰巒聳秀,遂於此山深無人處,擇一盆地,棲居岩洞。渴飲澗水,飢食白土(此土白而膩細,俗稱觀音土)。常被毒蟲傷螫,亦端坐無念,置之泰然。
至德年初。地方紳士,諸葛節,率村人登山,見地藏比丘,坐禪於洞穴內。洞旁有一破鍋,存在殘粒和白土,生活異常清苦。諸葛節等人,發心為地藏比丘建造禪宇。時九華山地為閔讓和所有,閔公堅信佛教,樂意捐助山地,對地藏說:‘九子山頭的土地,盡為我有,任意所需。’地藏答曰:‘一袈裟地足矣。’閔公許之。地藏遂將袈裟一展,遍覆九子山峰。閔公見狀甚喜,盡將所蔭之地施與地藏建大道場。並遣其子出家,法名道明。后來閔公亦捨俗離塵,禮其子道明為師。現今所見地藏菩薩像,左道明,右閔公。
寺院建成后,各方學者雲集此山,特別新羅國的僧人,來此日多。因國內外僧衆咸集於此,生活即發生困難。地藏於山中掘石得土,其色青白,細如面粉,供衆食用。
后新羅國王得知地藏在九華山開辦道場,即派人運糧供養。地藏於開元十六年(西元729年)七月三十日夜成道,時年九十九歲。旋即召衆告別。但聞山鳴石隕,扣鐘嘶啞,跏趺而滅。三年開將入塔,顏貌如生。舉起則動骨節,若撼金鎖。乃立小浮圖於南台,此即地藏生前宴坐之地。地藏比丘被人們認為是地藏菩薩的化身。這就是九華山建寺之因緣,與普陀山、五台山、峨嵋山齊名,並稱為中國佛教四大名山。每年七月三十日,九華山香火鼎盛,敬拜地藏菩薩的涅槃日。
中國熟知的四大菩薩,如大智文殊菩薩,大行普賢菩薩,大悲觀世音菩薩,大願地藏王菩薩,可見地藏菩薩的願力是特別深廣的。願是精進的動力,精進是達到願力的志趣。藥師佛的十二大願,觀音的六願及十二願,普賢的十大願,彌陀的四十八願,釋迦的五百願。
地藏菩薩的大願,可以概括為‘衆生度盡,方証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然衆生無盡,地獄也難以度盡,這樣就成為不成佛道的大悲菩薩。這偉大精神,先人后己,是值得我們崇敬和學習的!
地藏菩薩根據衆生造惡業的特點,在《地藏菩薩本願經》裡,著重宣傳因果報應,並從業感差別的角度,列舉了二十三種因果報應,說明如是因,如是果,自作自受,業感緣起的道理。地藏菩薩的用意,是將因果關係說清楚,使人們都能對自己的思想和言行負責。這就是‘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