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世音菩薩
觀世音菩薩,或觀自在菩薩,簡稱為觀音菩薩,是佛教中慈悲和智慧的象徵,被視為大乘佛教的根本。普陀山是觀音菩薩的道場,也是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佛經上說,觀音菩薩其實是過去的正法明如來所現化,並在無量國土中,以菩薩之身到處尋聲救苦。
觀音菩薩也是西方三聖之一,指的是西方極樂世界三尊主要的佛和菩薩,即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
唐代以前的觀音菩薩,以丈夫相居多。但到後來,多以女性為主,因為這女性形象有助表達慈母愛護自己孩子一樣,把如觀音菩薩對眾生旳慈悲,無我,不求回報的無私大愛。楊柳觀音是較流行的觀音相。他手執楊枝與凈瓶,是以用來表示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都是火宅。眾生心中充滿熱惱。觀音菩薩以瓶中的甘露水灑遍世間,使在熱惱中的有情眾生,皆獲清涼,息滅內心的煩惱。
觀音菩薩有三本主要佛經,簡稱為「觀音三經」,《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是其中一本。經中說觀音菩薩具有三十三相,會隨著眾生的根性,化成不同的形相,用多種的方便法門,廣渡不同的眾生離苦得樂。「普門」即普門救渡,不會只救渡一種眾生的意思。
《普門品》說:「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持誦觀世音菩薩聖號,是個「普門」法門,因為簡單方便,人人都可修。因此在眾多菩薩中,觀世音菩薩最為民間所熟悉和信仰,所謂「家家阿彌陀,戶戶觀世音」。
《大佛頂首楞嚴經》的《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是「觀音三經」的另外一本,講述觀世音菩薩的修行方式,成道方法,和其名字的由來。
《華嚴經》的善財參《觀自在菩薩章》是「觀音三經」中的另外一本經。
《大悲心陀羅尼經》也是一本重要經典,因為此經道述了千手千眼觀音的由來。因為眾生的煩惱和苦難實在太多,觀音菩薩便發誓,若能利益安樂一切眾生,便身上長出千手千眼。發誓後,身體果然長出千手千眼,使他有更大能力幫助眾生解除諸般苦難,廣施利樂。
大悲咒也是出自這本經典。觀音菩薩在無量劫前初聞大悲咒,頓從初地菩薩果位(歡喜地),登越八地菩薩果位(不動地)。誦持此咒,可得無量利樂,生諸佛國,得無量三昧辯才,所願皆遂,消滅重罪,得十五種善生,除十五種惡死。
六字大明咒,即「唵嘛呢叭咪吽」 ,與準提神咒,都是觀音菩薩其中一個方便法門,是為了利益六道眾生,罪障消滅,壽命延長,福慧增進,遠離諸惡,速證菩提。
大乘佛教極為強調悲心,並視悲心為佛法的根本。眾生因為心境狹窄,才會被煩惱自私所困,不能同情一切眾生而生平等心,也因此無法擴大同情心,成為如菩薩般的平等大悲心。在《佛說法集經》中,觀世音菩薩說:「菩薩若行大悲,一切諸佛法如在掌中。」如大眾能體察一切眾生的痛苦,那就是跟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學習,走上修行佛教的道路中。